清华推研导师选择之不完全指南
昨天 @到处挖坑蒋玉成 关于这个问题如何看待湖南科技大学本科生任德敏连发 10 篇 SCI 一作?发表了一篇文章毁人不倦,其中这样一句话
让一个本科生连续发七八篇有机化学灌水论文的导师,就是在毁人不倦。 我觉得十分赞同,最近正值6字班推免,遇到不少学弟学妹咨询,关于课题组选择的事情,想要写几点自己的看法,希望能为后来者作为参考。
首先,对于清华的本科生,如果想要走科研道路,或者是想要读一个不虚度的博士,那么:
请首选出国读博。
特别是像我一样的来自传统工科院系的学生,一定要首选出国,理由如下:
清华的传统工程学科的设置本来在本科教育上就存在过于细分而不注重随着时代改革的保守问题(目前的大类招生的问题先不说),而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从课题组的水平到导师的水平都与国际一流名校有非常明显的差距。(不在母校读博并不是不热爱母校,反而是在国外历练一段时间之后能以更坚实和前沿的知识储备来建设发展母校) 清华很多课题组的课题组的平均学术水平和素养和国外一众名校有非常明显的差距,要知道,除了导师之外,可能只有你的实验室的同门才能和你一起讨论你所在细分领域的问题,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仅说的是学术,更言及人的修养。 反正我认识的大佬们都出国了(摊手……我觉得这个理由很有力了) 如果你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像我一样英语跪了之类的只能留校:
请早点准备英语!
当然,如果前提是在清华读研,选择课题组其实意味着两件事:选择课题方向和导师。
选择课题方向上,我并不想要引述所谓知乎劝退上的发言,因为我的确看到有相当大比例的我的好朋友在自己所热爱的学科上努力耕耘,我只想说一说导师。
选导师你至少可以首先做下面几件事:
1. 选择去上一上或者旁听一下这位老师所讲的本科生课,从一个老师的上课的准备程度、投入程度和讲述的好坏是可以反映出这个老师在对待科研和对待学术以及学生的很多东西的,比如以我所熟知的航院的李俊峰老师为例:清华新任教务处处长的“教学观”:老师对待学生 不能像工厂加工零件一样,我曾经上过李老师的《动力学与基础课程》,你能感受到一位老师对于简单一堂课程的负责和认真,能体味出他想要传达给学生的真切教诲,我想要引用我们课题组一位刚刚在MIT拿到博士学位的师兄在转载这条推送所发的话:
某次答辩讲自己科研经历,说自己一开始不确定课题的研究是否有价值,直到听到泰斗Hutchinson教授在会议上的一次报告才放心。我用中文讲这类弘扬价值观的ppt一般很自信逻辑漏洞并不多。但谁知刚刚讲完,彼时我还不认识的李老师直接率先提问——**“你的经历挺好,但是我想问啊,现在学生是不是都有你这种问题:导师和你确定的课题你不相信,但为什么一个完全不认识你的Hutchinson做个报告你就深信不疑呢?…周老师我知道啊,很有水平很务实的力学研究者,他给你建议的方向为什么就比不上你去听几句Hutchinson的话呢?”那是我少数几次“直接崩了”无言以对只能点头陪笑的问答经历…**答辩完直觉告诉我这位一定就是传说中的李俊峰老师了,于是默默上微博关注了他(ID:有教无类),并做了他五年粉丝。
-
如果你想要了解一个老师的科研,那就去仔细读他的论文,一个老师的论文行文和他所处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能看出一个人的科研修养和功底,你不需要完全明白论文的详细内容,你只需要弄清楚研究的方向和方法。如果你想要了解一个老师的为人,就勇敢地给发邮件预约和他聊一聊,我曾经和航院的李俊峰老师,物理系的王山鹰老师还有热能系的段远源老师面对面交流过,都让我获益颇丰。
-
本科生一定要进行一定的科研实践,选择你感兴趣的课题组,大三左右进入课题组做一个SRT,并不是一定要瞄准发论文去的,要参加课题组的组会,和实验室的师兄师姐多多交流学习来深入了解课题组。另外,大三暑期的闯世界,一定要努力申请,你一定会收获比去生厂实习更多的东西。
-
最后一点,一定要切记,导师的学术水平是一个相对明显的东西,但是其为人却是一个相对困难确定的东西,但是却也十分重要。在一个好的导师的课题组读书,可以说真是如沐春风,而像是你校某些长期延毕学生、总是喜欢灌学生甚至女生酒的老师,请谨慎选择。
总之,早做打算,多为自己留出选择的道路。
要记住,无论如何你们都年轻,要好好做选择,也要学会保护自己。
对了,希望你们能永远追逐心中的梦想。
行胜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