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avatar.png

杂感一则

我几乎是在童年的时候就读过郁达夫在《怀鲁迅》中写下的这一段文字: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不久前看到这样一条消息,“超过三千名医护感染新冠病毒”,确认之后居然是真的(中疾控报告:逾3000名医务人员感染新冠病毒)。新冠病毒抗击战中,所最为重要的便是从全国各地所奔赴武汉支援的医护人员,他们可以称得上这个时代伟大的英雄。

可是,让我们梳理梳理从最开始的疫情到现在充斥于媒体上的是什么,“各大医院短缺物资,需要各地捐款”,“武汉协和医院医生在红+会无法领取物资”,“武汉前线护士流产十天再上前线”,“各地女性医护理光头出征”——

这些,我读不到激昂,我只看到了对生命本身的冷漠、看到了字眼间的恶心。其实,真的很少有人关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是怎么样的,他们面临什么样的艰难和危险。

我曾经看到无数报道说“医护人员为了取样本要冒着暴露在病毒中的风险,而这每天要重复几百次”,难道看到这个第一反应不是抓紧物资供应,保障医护人员安全吗?

为什么当华山医院的张文宏医生说“把一线医生换下来,让共产党员上”能得到如此激烈的反响,为什么李文亮医生的离世能引起举国的哀悼——

我们需要用心去爱护真正为这个国度所奋力前行的人,至少,像对待一个人来对待他们——给他们足够的医疗防护和医疗用品,给女性足够的个体尊重,甚至给他们怯懦和哭泣的空间。

武汉,作为辛亥革命的策源地,百年之前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而中国大地上百年之前也涌现出无数志士。中山先生有文,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正如开头所说的,我们不仅需要纪念在这场战役中献身的、不幸罹难的医护人员、警察,让后人铭记在2020年的春天是他们的奋不顾身,烛照了中华民族的未来,他们,我愿称之为国士。

同时,我们也一定不能忘记,这个国度,需要给奋力保卫她和她的人民的人穿上一副厚厚的铠甲,这铠甲,可以是丰沛的医用物资,可以是舆论的关注和颂扬,甚至,可以是允许他们能当着镜头前面哭泣。

想起了一位学医的同学曾经这样讲过:“医生真的是一个给点阳光就灿烂的群体,是怎样的崩溃会让他们公开求助物资…是物资啊”

以国士待我,必以国士事之。

岐阜物语——高山篇

如果我没有去过岐阜高山,那么这一系列或许就会以镰仓或者日光的游记来作为开篇,然而,我思虑再三还是把第一篇用来写了高山。

其一,是由于高山和《冰菓》的关系,关于这一点,我已经在之前的这篇文章中进行了叙述 [迟到的悼念:我们所经历的每个平凡的日常,也许就是连续发生的奇迹](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yODM4MjAzOA==&mid=2247483841&idx=1&sn=1d4f315bccde397dfe1df14c551fd0dd&chksm=fa7060f8cd07e9eee3fb62664a7082067e2895525504e9b67f30dc6f9a7bcd0373ecf2eb89a6&token=378379596&lang=zh_CN#rd>}}

其二,则是这座坐落在飞弹群山之间的小城所给予我的世外桃源般的观感,使我久久徜徉其中,流连忘返。

名古屋虽然作为日本第三大城市群,却完全比不上东京都的繁荣,也比不上京都大阪的游人如织,然而,名古屋之北的岐阜县,群山之中,坐落着号称日本三大名泉之一的下吕温泉,拥有世界文化遗产高山合掌屋的白川乡,以及盛产飞弹牛肉而著称的飞弹高山乡。这次,我要讲的便是Takayama高山。

从下吕站出发,乘坐急行列车大概五十分钟便可到达高山站。一路上,列车依山傍水而行,恰逢台风刚去,水雾弥漫,烟雨朦胧。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krvUPCJicCvOs251uvlclFuPicNHicdR5e34jZ743wKr7ANkqAQkrOu8lwdDTA5kS7mwqWNqPaXXRl8tH5RgUDCd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走出高山站,迎面而来的是空旷而寂静的马路,往前几步映入眼帘的便是高山的宫川了,于是便可以沿着宫川恣意而行。两岸的房屋错落有致,丝毫不输京都鸭川的风采。

宫川

我有一个习惯,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最好奇和最想去看的便是这里的建筑风光,于是便首先前往了合掌村。本来著名的白川乡合掌村并不在高山,但是前一天我和所住下吕温泉旅馆的老板娘聊起第二天的安排,她得知我们既想去高山又不想错过白川乡的合掌屋时便告诉我们高山也有合掌屋的遗存,只不过规模较小,于是我们便决定前往高山。在公交车站台停留许久,查询了谷歌地图之后发现去往合掌村的车次稀少于是我们便决定步行前往。沿着蜿蜒的山路漫步而上,大概四十分钟抵达了我们的目的地——高山合掌村。

合掌屋

拾级而上,可以俯瞰山下景色。只见群山起伏,连绵不绝。

走出合掌村,顺着山路返回山脚下再走十多分钟就来到了高山人举办祭典的白川乡八幡神社。神社几乎不见有人出入,只遇到两个神色有些慌张的巫女跑上台阶,进了神社。

白川乡八幡神社

回到宫川,走入被称为“小京都”的三町市街,游人如织。这片江户时代的古街道历尽战火而保存至今,两侧黑色的木格门似乎在诉说这千年荣辱。

三町市街

走过这段历史和现实交织的道路,拐入一条小径,找到了一家似乎并不起眼的小店开始我们在日本最奢侈的一顿午饭——飞弹牛肉。一盘沙拉配上一份飞弹和牛,外加一块烤面包,香气扑鼻而来。

吃完饭,下午便踱步去了高山阵屋,这里是日本最早的县级行政单位的办事处。内部需要脱鞋进入,陈列了很多历史的遗留,特别是德川家康建设岐阜城和高山的历史。距离此处不远的关原,便是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大战的古战场。

高山阵屋

天色已然渐晚,只能返回高山站等待开向名古屋的火车。短短一天,意犹未尽。我想,这座城市的魅力,或许恰恰不在于如京都历史的厚重,不在于如奈良殿宇的森严,而在于其静谧,在于其那潺潺水声、习习清风让人所体味到的宁静与安宁。

在回程的火车上,突然想起了川端康成《篝火》里的句子:

一看见道子,我就觉得她恍如小孩瞪大眼睛盯着珍奇的东西一样,使我感到高兴和诧异。这是不可思议的,我遥远的过去,沐浴着新的辉光。请看吧,请看吧,她悄悄地向我靠拢过来,跟我撒娇呢。她终于和我这样的人订婚了。不知怎的,我觉得她不考虑后果,怪可怜的。达观——莫非订婚就是一种寂寞的达观?我忽然看见两个雪球从空间无垠的黑暗中掉落下来,看来,世上的一切都如同远景,是无声的,渺小的。

似乎看到了他们两走在高山这样的两旁都是低矮的小房子的街道上,石板路上穿着和服的情侣牵着手,互相看着对方的眼睛,那一刹那,仿佛时光流转了千年。

迟到的2019的回忆

记得我第一次写这样大的总结是我大四那年(2017)在知乎上所写的这篇文章:[纪念]在清华的这一千个日夜,其间我去年并没有写这样一篇总结文章,其实今年也算是有点迟到了,本来打算是在前几天我生日那天写的,拖拖沓沓就到了今天,希望以后每年都能坚持吧~

学习

2019年上半年因为是研究生第一年的第二学期,所以还是修了很多课程,在实验室里也是和邢博一起做丰田的电池项目,也没开始自己的科研。在培养计划里,我在舍友的建议下和他们一起选了现代控制理论(我记得我当年大四去上自动化系的自动控制原理的时候就是去主楼找霖神要的他的课本,当时刚好学的是上册,结果现代控制理论就用的是下册),这门课给我带来了当年我我大二去选统计力学一样的冲击。我记得大二的时候上李俊峰老师的《动力学与控制基础》的时候其中最后一章就是讲李亚普洛夫稳定性理论,当时学的十分的吃力并且觉得内容十分难懂,直到学完可控性和可观性再来从系统描述的角度来认识李亚普洛夫理论的时候,的确是别有一番滋味。最后一章学了最优控制的入门,本来我是打算接下来去选《最优控制》的,后来这学期比较忙就作罢了。另外,开学抢到了朱军老师的《统计学习基础》,一学期学下来,也是收获颇丰。为了能跟上课程和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我每一周都花费相当多的时候认真阅读那本ESL对应的章节(其实Probabilistic Graphical Models那部分课程我真是几乎没听懂),四次作业有的作业确实做的挺困难的,特别是我在编程上也只有本科的时候上过刘烨斌老师的数据结构的基础。记得最后的大作业,和苑学霸还有段神一起组队(两位大佬带我飞)做一个关于Adversarial Attack的问题,倒是让我去阅读了很多关于图像方面的综述。

https://note.youdao.com/yws/api/personal/file/WEB00dbb1de86d16113109d4de08a8d0aca?method=download&shareKey=b796a79617bf7eb46bec835a8d5f23a3

科研

进入2019下半年,也就是研究生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开始想自己的选题的问题。夏老师、我还有邢博就一起讨论说我们和丰田的电池项目能不能挖掘一些可以深入探讨值得发表的东西。到9月底的时候就决定了一个小的方向,于是我就在十一的时候把实验做完了在十一期间赶出了一个初稿,邢博帮我改了几轮就投了SAE。当时主要的想法是希望把周老师之前讲的一个东西我们先做一个初步的结果出来,然后去SAE上讲一讲一方面是一个宣传,另外一方面也是一个对于发表journal的锻炼。

后来我进一步有一些想法晚上在宿舍和舍友聊他的选题,我们就突然想到可以尝试一个新的角度,我们就讨论了一个初步的想法然后又去和邢博讨论。我们有了初步的结果发现的确可行就和夏老师还有周老师分别进行了了若干讨论。大概从11月底一直到一月初,几乎每一周的周三和周六,我就和我舍友两个人一起在实验室做实验,其实说起来也满曲折的,中间的过程的确是加深了我们对于很多问题还有对于科研本身的看法。这篇文章我正在写,等发表出来我会专门写一些我们中间的一些细节过程和感受,此为后话。

我其实真还蛮想说一说这个交流和交叉的重要性,不久前箫爷找我问一个传热学模拟的问题,我推荐他直接照着Comsol的Demo直接重现一个类似的体系去,结果他很快就搭出来了。结合我和我舍友想出我们这个研究的方向还有idea,其实也蛮类似的,两个有着不同的背景知识的人,用着完全不同的方法,研究着一个相同的对象,其实还真蛮能互相激发出灵感的。

另外,我从心底里感谢邢博,其实跟着邢博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不仅仅是做事的条理性,做项目的认真严谨,对科研问题的思考和角度,我能感受到很多一个受过完整科研训练的人所展现出来的研究问题的独特态度和方法。可能我以后不会从事科研,但是我在邢博这里学到的是超乎这些科研本身的东西。

https://note.youdao.com/yws/api/personal/file/WEBbf62d353dc6e0b62f5d4b2e772939232?method=download&shareKey=e8ec040f82900edf433cd2affc6dc050

实习

暑假的时候有幸去了丰田爱知县总部研发部门实习,我当时写过两篇相关的感受和回忆文章:

🐥丰田暑期实习

我眼中的丰田汽车公司

这是我第二次去日本,上一次去日本是17年我大三的时候去东京大学暑期研修。其实我想说的远远不止是上面两篇短文中所讲的而已,可能后续我会抽空慢慢整理一些出来吧(一些游记的内容我准备和第一次去日本一些地方结合一起写一些系列吧)。

其实我最开心的是认识了很多很多朋友,先从我们Group说吧,我的Advisor是Anto(安藤辰德) san,他其实很符合那种典型的我心中的日本公司技术职员的印象:很恪守职责,技术水平过硬,待人也十分的自然。我在那边实习的四周里,他和金姐就坐在我背后,他们两对我真的是有求必应,十分耐心地进行解答。再来说说我的Group Manager Hayashi(林 重希)san吧,他年龄略长,算是我父亲辈的吧,因为有相当一段时间在美国工作,所以英文讲的十分流利。我对Hayashi的第一印象是他十分和善和慈祥,记得为了迎接我的短会上,大家吐槽他说他对大家十分“苦大仇深”,他反倒十分不好意思了。我还记得有一天应该是Lab的小山san请我们去吃饭然后回来的时候是Hayashi打车送我回宿舍,路上他说到了他刚刚大学毕业的儿子正在在Softbank实习,他自己都十分担心儿子能不能顺利转正,其实那个时候总感觉年岁之间的差距没有那么大,似乎是再会的故人一样。当然还有我们课题组长期的Sponsor Kitagawa(北川 裕一)san了,其实按照日语的习惯我应该叫他 ひろ(最后送给他的礼物的信封上我写的是 せんせい)。北川san其实是非常出乎我意料了,我记得每日的签到表上他给每一个人的标志牌上都画了画(可惜不能拍照留存),然后他特别可爱,经常做好吃的或者出去玩发微信朋友圈还专门用谷歌翻译把配字翻译成中文(对!所以有的时候配字特别萌hhh)。

放几张我们Group的合影吧~

https://note.youdao.com/yws/api/personal/file/WEB8074893afcf83b3c4ce0afcc04918117?method=download&shareKey=915ab992bafc8e482b88b193dd48d620,https://note.youdao.com/yws/api/personal/file/WEB828b003fdd3c91553cc95c7b9d1d5dcb?method=download&shareKey=56f28f68b1f430832d3f912514548183,https://note.youdao.com/yws/api/personal/file/WEB48918a74bead1a7e0a7476bc11b53404?method=download&shareKey=182e318ccdb9dfc595f1869b4c710957

[迟到的悼念]我们所经历的每个平凡的日常,也许就是连续发生的奇迹

​ 一直计划着要去《冰菓》的取景地岐阜高山市寻访,一个台风日终于登上了前往高山的电车——只是,前一天,7月26日武本康弘确定在京都动画火灾中离世。一路上,冷风呼啸,密雨斜侵。

https://note.youdao.com/yws/api/personal/file/WEB36907ae3446c6e716db389347b75610c?method=download&shareKey=b4c578492abdee0910f1191c7d518cd6

​ 其实这个夏天之前的很久很久,我已经没有看过一部动画了,即使去秋叶原,也是想去看看两年前曾经流连的街道和楼宇——只是,我的内心深处,依然希望去《冰菓》的取景地看一看:

咖啡厅里,留下的是青春期少男少女的青涩;

https://note.youdao.com/yws/api/personal/file/WEB68ff345661b847639a63d40032a3b190?method=download&shareKey=a38833c1e6219c4a0f4b44f7455898ed

https://note.youdao.com/yws/api/personal/file/WEBc9fcba25cb94208d2b675377fac1f1d9?method=download&shareKey=c3eaf96bde86f257714db6b6dea5dd46

茶室中,遗存着和前辈谈话的从容。

https://note.youdao.com/yws/api/personal/file/WEB533889f3a811992ba773503f98f9114d?method=download&shareKey=44c6e9e27682059c0a26966492ffbf71

https://note.youdao.com/yws/api/personal/file/WEB876dae26b91f5e346cafc43ee8e8178d?method=download&shareKey=e8edaf0f96793410b0f70dafd8a4c888

​ 我想,武本康弘在这部作品中讲述的其实是一个非常非常平凡无奇的故事,没有类似于《魔法少女小圆》这样的立意新奇,也没有《Fate》系列的宏大叙事,仅仅的只是青春期的一个个小故事而已——它甚至算不上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

​ 这是一个关于少年成长的故事,一个少年认识自身的故事。更多的,这其实是一个关于日常的故事,确实乏善可陈的剧情,其中却隐藏了一个一个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中曾遇到的那些让人或是心酸、或是欣喜的点点滴滴。

​ 把每一个人重复千万遍却也互有差异的日常人生用动画来传达,这是我喜欢这部作品的根本原因,就像另外一部我也非常喜欢的同样由京都动画出品的动画《日常》中的那句话:

​ 日々私達が過ごしている日常は、実は奇跡の連続なのかもしれない。 ​ 我们每天所度过的平凡日常,也许就是连续发生的奇迹。

​ 此时此刻,这句台词竟然显得这么沉重。

​ 在高山的街道上踽踽独行,脑海里想起豆瓣上一篇关于《冰菓》的影评:

冰菓有着华丽精致的美貌外封跟虚节内敛的质朴内核,就如同带点小资情结的书卷气女子,自顾自的美丽,自顾自的才情,自顾自的自负与自伤。她的矫情跟执拗不是所有人都应付得来,她的矫情跟情怀不是所有的人都消受的起。当然如果你有福又有缘,成她青目于你,那样的惬意自己知道足矣。不是所有人都有耐性去全情投入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鸣,这个原因也就造成了冰菓现在介于热门番和冷门番之间的地位。尽管外表也就是场景构画和人设吸引人,但不是每个人都都能与其交心。不缺爱慕其外表之人,缺的是能忍受她的矫情和慵懒,走进她的内心世界的人。

如諾时光萧瑟去,静流年,自有『冰菓』烂漫时[桐原木月]

​ 那个樱花怒放的季节,那一抹浓郁的蔷薇色在无数人的心中激起的涟漪,正是对天国之上的武本康弘监督最好的纪念。

清华推研导师选择之不完全指南

昨天 @到处挖坑蒋玉成 关于这个问题如何看待湖南科技大学本科生任德敏连发 10 篇 SCI 一作?发表了一篇文章毁人不倦,其中这样一句话

让一个本科生连续发七八篇有机化学灌水论文的导师,就是在毁人不倦。 我觉得十分赞同,最近正值6字班推免,遇到不少学弟学妹咨询,关于课题组选择的事情,想要写几点自己的看法,希望能为后来者作为参考。

首先,对于清华的本科生,如果想要走科研道路,或者是想要读一个不虚度的博士,那么:

请首选出国读博。

特别是像我一样的来自传统工科院系的学生,一定要首选出国,理由如下:

清华的传统工程学科的设置本来在本科教育上就存在过于细分而不注重随着时代改革的保守问题(目前的大类招生的问题先不说),而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从课题组的水平到导师的水平都与国际一流名校有非常明显的差距。(不在母校读博并不是不热爱母校,反而是在国外历练一段时间之后能以更坚实和前沿的知识储备来建设发展母校) 清华很多课题组的课题组的平均学术水平和素养和国外一众名校有非常明显的差距,要知道,除了导师之外,可能只有你的实验室的同门才能和你一起讨论你所在细分领域的问题,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仅说的是学术,更言及人的修养。 反正我认识的大佬们都出国了(摊手……我觉得这个理由很有力了) 如果你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像我一样英语跪了之类的只能留校:

请早点准备英语!

当然,如果前提是在清华读研,选择课题组其实意味着两件事:选择课题方向和导师。

选择课题方向上,我并不想要引述所谓知乎劝退上的发言,因为我的确看到有相当大比例的我的好朋友在自己所热爱的学科上努力耕耘,我只想说一说导师。

选导师你至少可以首先做下面几件事:

选择去上一上或者旁听一下这位老师所讲的本科生课,从一个老师的上课的准备程度、投入程度和讲述的好坏是可以反映出这个老师在对待科研和对待学术以及学生的很多东西的,比如以我所熟知的航院的李俊峰老师为例:清华新任教务处处长的“教学观”:老师对待学生 不能像工厂加工零件一样,我曾经上过李老师的《动力学与基础课程》,你能感受到一位老师对于简单一堂课程的负责和认真,能体味出他想要传达给学生的真切教诲,我想要引用我们课题组一位刚刚在MIT拿到博士学位的师兄在转载这条推送所发的话:

某次答辩讲自己科研经历,说自己一开始不确定课题的研究是否有价值,直到听到泰斗Hutchinson教授在会议上的一次报告才放心。我用中文讲这类弘扬价值观的ppt一般很自信逻辑漏洞并不多。但谁知刚刚讲完,彼时我还不认识的李老师直接率先提问——**“你的经历挺好,但是我想问啊,现在学生是不是都有你这种问题:导师和你确定的课题你不相信,但为什么一个完全不认识你的Hutchinson做个报告你就深信不疑呢?…周老师我知道啊,很有水平很务实的力学研究者,他给你建议的方向为什么就比不上你去听几句Hutchinson的话呢?”那是我少数几次“直接崩了”无言以对只能点头陪笑的问答经历…**答辩完直觉告诉我这位一定就是传说中的李俊峰老师了,于是默默上微博关注了他(ID:有教无类),并做了他五年粉丝。

  1. 如果你想要了解一个老师的科研,那就去仔细读他的论文,一个老师的论文行文和他所处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能看出一个人的科研修养和功底,你不需要完全明白论文的详细内容,你只需要弄清楚研究的方向和方法。如果你想要了解一个老师的为人,就勇敢地给发邮件预约和他聊一聊,我曾经和航院的李俊峰老师,物理系的王山鹰老师还有热能系的段远源老师面对面交流过,都让我获益颇丰。

  2. 本科生一定要进行一定的科研实践,选择你感兴趣的课题组,大三左右进入课题组做一个SRT,并不是一定要瞄准发论文去的,要参加课题组的组会,和实验室的师兄师姐多多交流学习来深入了解课题组。另外,大三暑期的闯世界,一定要努力申请,你一定会收获比去生厂实习更多的东西。

  3. 最后一点,一定要切记,导师的学术水平是一个相对明显的东西,但是其为人却是一个相对困难确定的东西,但是却也十分重要。在一个好的导师的课题组读书,可以说真是如沐春风,而像是你校某些长期延毕学生、总是喜欢灌学生甚至女生酒的老师,请谨慎选择。

总之,早做打算,多为自己留出选择的道路。

要记住,无论如何你们都年轻,要好好做选择,也要学会保护自己。

对了,希望你们能永远追逐心中的梦想。

行胜于言。

我眼中的丰田汽车公司

在上一篇文章 肖飞宇:小记丰田暑期实习 中,我写到

感谢丰田让我能有如此珍贵的机会,让我能在短短一个月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领略到一个工业巨擘的侧影,特别是丰田少有的展现给世人的一面——它的近乎执拗的坚持、出乎我意料的开放与进取以及每一个我所接触和所熟识的丰田的友人”

在这篇文章中,我就想要着重讲述一下我眼中所接触和认识到的丰田,这样一家百年车企所给我留下的印象以及我自己的思考。


丰田公司的主要研发部门和相应的试验场所分为在爱知县丰田市本社的研发本部、东富士静冈县的东富士研究所以及在北海道的特种试验场等(值得一提的是,总理在18年所参观的就是丰田在北海道的工厂),而我所在的部门是丰田本社的开发部门。

我首先想说的是坚持,从我所接触到的开发THUMS的部门乃至整个先进车辆开发部,我能深深的感受到丰田对于汽车安全性和车辆品质的一以贯之的坚持。内部对于汽车碰撞测试中各项参数的标准设定相比法规要苛刻很多,就以丰田多年来开发的人体有限元模型THUMS为例,至今迭代数代,每一代都相比上一代有着重大的改进——令我惊讶的,不是他们在实际的模型做的多么的出色,而是他们早早地意识到人体有限元模型的精细化和准确化是未来达成“Zero death on road”的必须,于是早早地沿着这个目标来开发适用于未来复杂场景的人体仿真模型,借用一句名言,我以为,在不远的将来,“THUMS will be Calculus of vehicle safety”。随着课题的进行,我发现,尽管本社研究所的职能是“研发和应用现阶段可以应用的车辆技术”,而未来的相应技术的发展主要在东富士研究所进行,但是他们依然关注了在自动驾驶应用的不同阶段研究复杂的乘员状况的碰撞风险和相应保护,并且反过来指导THUMS的模型迭代和开发。

说到自动驾驶,我在来到丰田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总是觉得他们似乎泥古不化,不怎么关注方兴未艾的自动驾驶的领域——直到后来的多次交流和参观,我才发现丰田看待自动驾驶的完全不同的角度,在国内我们往往关注的是自动驾驶的广阔前景以及从人工智能角度进行解析,但是丰田的观念提醒了我所谓自动驾驶到底是为了什么,丰田的答案是“更安全和更易用的出行”,在几乎所有涉及到自动驾驶的场合,他们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述他们对于降低甚至彻底消除汽车事故死亡的未来愿景,这其实不仅仅是丰田开发自动驾驶的目标,也成为了他们进行开发的时间表的注脚——内敛而踏实。

很难想象,在自动驾驶这样未来汽车发展的愿景上,丰田依旧选择的是坚持它一以贯之的对于安全理念的坚守。不由得想起那次在丰田会馆,我的指导者 Ando san 向我介绍他所参与设计的某款车时的溢于言表的自豪,还有每一次我们向实验室的 Ebato san 还有 Sato san 请教交流问题时他们的认真和自信,我觉得,可能丰田之所以历久而愈坚,其不仅仅在于其著名的“丰田生产模式”和企业的发展战略,丰田的这一群有着“不断进取而又恪尽职守”的热爱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的丰田人才是最重要的宝藏。


接下来我想要讲一讲我所认识到的丰田的开放与进取。

年前的十月,丰田章男社长宣布丰田正式向移动出行公司转型,并提出了公司新的口号“Start Your Impossible”,那时的世界,所有的汽车公司乃至新兴的互联网造车公司统统都讲自己的目标是一个出行服务公司,所以并不惊艳。

然而,直到我真正接触到了丰田未来出行的核心项目E-Pallete的概念,我才意识到,丰田未来的图景不单单是一个自动驾驶时代的出行服务平台,其野心和抱负囊括了未来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从下面的视频可以看出,其典型的思路就是在移动的过程中给顾客分配根据其具体需求的平台车辆,从而可以满足各种需求。

这是国家战略层面的开放和进取,我从丰田的这一设想中所看到的更是其希望在未来的出行产业飞速变迁的过程中拔得头筹的野心,而这却也是我们所缺少的远见和胆识。

我想,汽车工业曾经支撑起了日本的繁荣, 而今日的日本工程师对待汽车的看法值得我们思考,就如丰田给自己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命名为"Mirai"(未来)一样,无论是混合动力还是燃料电池,不论是自动驾驶还是电动汽车,我们能看到丰田人对于汽车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望,以及追求人和自然合一的理念(“2050 Zero Emission Challenge”),还有整个国家对于汽车工业未来发展的看重(E Palette实际上是属于日本的一项国家计划)。


在名古屋参观丰田产业纪念馆时,在参观丰田佐吉仿制第一辆汽车的历史时,导游半是戏谑地说展厅在丰田佐吉成功研发出发动机之前的灯光和之后的灯光暗明对比明显,展现的是第一代汽车人的创业艰辛。尽管这个说法并不严谨,我却在想即使此时的我们拥有迅猛发展的汽车产业特别是在电动车和自动驾驶领域处处引领发展,可是我们此时依旧处于汽车工业发展的漫漫长夜,我们所需要踏实学习的还有太多太多——最重要的是,那种对于真正重要的东西诸如安全和品质的苛刻的坚持和敢于变革的开拓和进取。

Wish we can start our impossible.